大成殿院东西庑房各九楹,加前廊。廊下北侧墙上镶嵌着《朱子八字书吟》,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刻录。两庑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他们最初是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定位的,但历朝都不断有增减。开元时除定“十哲”封号外,其余曾参等67人封伯,列两庑受祀。宋政和三年(1113年)东庑供颛孙师、扬雄等49人,西庑供林放、王霁等48人。金代供祀着72个先贤和21个先儒。明嘉靖十年(1531年)除“四配”、“十哲”外,两庑供先贤公冶长等62人,先儒左丘明等29人,共计91人。而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学校志》载,除大成殿供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康熙五十一年朱熹升列哲位,乾隆三年有子升列哲位)外,东庑供先贤公孙侨、邵雍等40位,先儒公羊高、张伯行等34位;西庑供先贤蘧瑗、程颐等39位,先儒谷梁赤、汤斌等34位;总计147位。所谓先贤、先儒都是在儒学之道或为官之路上有所贡献、有所成就的历代文人。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又据其政治需要和好恶而不断取舍增减。在封建社会里,这种供祀的确是一种激励人们苦读圣贤书的又一高招,人祀者的后裔倍感皇恩浩荡,当肝脑涂地以报。光宗耀祖,名垂千古,令人羡慕,这也正是儒教在历朝历代久盛不衰的又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