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 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他们常用一种叫客家话的方言,这种方言里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音韵,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比如穿衣,他们的话为"着衫"、下雨为"落水"等 。 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 明清以来,这里成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相继迁入的即有广东、湖北、江西、陕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由此使得这里南北移民杂处,南腔北调共存。 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广东会馆"(原名"南华宫"),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 的首要标志。该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总占地面积为3044.75平方米。它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会馆。1981年 4月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顶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除此,馆内还保留有楹联九幅。这些楹联,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同时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
客家语言 四川客家以广东嘉应五属的客家为最多,因此,洛带人又称其所讲的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 属北方语音体系,至今仍与中国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一致,如称穿衣为“着衫 ”,下雨为“落水”等。以洛带为中心的周边近十个乡镇居民皆说一口客家话,在说四川话的成都郊效形成一个奇特的“方言岛”。但由于受巴蜀文化的包围,加之历代官府扬北抑客,致使四川客家话某些词汇的读音以及对事物的冠名同梅县话有所不同,显示其词汇的独特性。 客家山歌 从前,洛带镇叫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池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脸美颜。井里有东海鲤鱼,肉味鲜美,食之可益寿延年。蜀太子阿斗闻之,择一黄道吉日,率众太监来到甑子场八角井旁。但见一条条金色鲤鱼穿石洞于水井和池塘间游进游出,好不惹人。众太监脱靴挽裤,下得池来,扑腾半日,终无斩获,急煞阿斗,却闻身后一声“好”,一条尺长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钓杆甩动,划一弧线,飞出井来。阿斗眼红,老翁却不卖。太监强抢,阿斗得鱼。鱼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奋力摆尾,阿斗力不支,连人带鱼跌入池塘。鱼儿穿石洞进八角井,溜哉。阿斗气极,不及脱衣,跳入井中。那鱼却钻进海眼,回东海去也。阿斗被众太监拖起,忙乱中玉带却掉入井底,回头欲找老翁算帐,己无人影,老翁坐钓处仅余一白绸帕,上书一诗: 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 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 阿斗脸铁青,团绸帕掷井中,海眼被堵,井水从此变浑变苦。后人遂改“甑子场”之名为“落带镇”,演变为“洛带镇”。为得到该玉带,时人多有淘井者,但每一淘井,即暴雨成灾。官府遂用石头打造二十四个古老钱(状如铜钱、外圆内方、呈弧线)套于井中,水可漫上,桶却难下。后每逢大旱,洛带人就淘八角井求雨。客家人入川后,又带来舞水龙求雨之仪式,二者常配合进行,场面煞是壮观。 客家彩龙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刘氏族人。刘氏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有300多年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刘家龙分为火龙和水龙。火龙七节,水龙九节。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
成都的最佳旅游时间是3到6月,9到11月,但7,15月份最热的时候成都附近的西邻雪山、青城山、四姑娘山等城市旅游兼避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