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清山麓,烈士陵园东侧,初为道场,后晋天福九年(944)开山建基,名清修讲院。明正统乙丑年(1445)改称清修寺,沿用至今。该寺座北朝南,纵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革”时毁,现修复)、观音殿。现存天王殿为清乾隆年间所建,观音殿为咸丰年建,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门内有木樨两株(金桂和银桂),人称唐桂,东侧林高15米,胸径0.74米;西株高16米,胸径0.8米。枝繁叶茂,使两株枝蔓连理,形同情侣。每到中秋,桂花满枝,清香四溢。寺东有古井一座,称卓锡井,清澈甘冽,传可愈吐泻疾。历代有诗题咏。门额“清修寺”三字系已故中包佛教协会主席赴朴初题书。每年从闽浙赣边区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四季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