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峰寺,始建于唐代,因庙门朝西,遥望潜山天柱峰故名,一曰龙门寺。南唐徐铉被贬连城时作有《龙门寺记》。宋代清远禅师重建,称龙门禅院。明代崇祯七年(一六三四)重修,时名天峰庵。清代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由智湘和尚重修,曰天峰寺,其匾额为乾隆年间侍郎张若澄所题。后经战乱,几化废墟,今已重建,规模雄伟。 寺旁石壁下一沼泉水,清澈见底,久旱不枯,汲之旋满,虽阴雨不溢,故曰定泉。北有石如蛙,面对定泉,有跃跃欲试之态,因名蛙饮定泉。天峰寺外东西二岭各有一石,势如飞来,一石形方如打印名道士印,一石形直如长牌名令牌石。过鲤鱼鳞山,依径而下,经龙头石至东麓,往日建有三贤祠,奉祀隋代皖城郡公张威,其子连城县公张植,南唐常侍徐铉。后毁于兵燹。清代乡人张期凤,字九翥,于祠址近处建立望贤楼,以示瞻仰英贤。 每逢春节或初一、十五,这里香客如云,禅音缭绕,彼此起伏,遥相呼应,蔚然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