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夏县城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临涑水河,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地沃腴,气候宜人,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史记》、《水经注》等记载,夏禹曾在此建都,因而县以夏名。在禹王乡有古城址大、中、小三座。大城面积广袤,部分建在峨嵋岭上,墙高耸,出土大量春秋战国遗物和汉代砖瓦。中城居西南,与大城紧连,出土上有云纹的瓦当和上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铭砖,小城毗邻中城,城旁有“青台”遗迹, 附近有铸铜作坊遗址,出土礼器陶范和钱范,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经由史籍考证,大城即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禹王城地势南低北高,分大、中、小三城。大城筑于战国时期,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如罐、盆等。中城建筑年代比大城略晚,城中出土了云纹瓦当和刻有文字的砖块。小城中出土有秦汉的铜器、陶器等物,城北有夏桀“酒池肉林”遗址。
夏季时山西旅游的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