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塔在天王殿后,是一座高三十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砖塔,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塔刹冠以鎏金铜宝顶,在艳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塔身十三层,每层的四面皆嵌佛像,四角都挂铜铃,底层龛人塑有释迦牟尼佛的贴金坐像;塔基为古朴的须弥座,护以八角形砖石勾栏,栏板上刻着释迦牟尼佛应化故事;整座塔庄重雄伟,绰约多姿。宝光塔屹立在寺庙的中轴线上,前后有天王殿、七佛殿相呼应,左右有钟楼、鼓楼相对峙,展示了我国现已不可多见的、早期佛教寺院“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体现了古代寺庙建筑的宏伟气势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巧。 宝光塔建造的确切年代,至今尚无定论。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宝光寺浮图记》石碑所载:“宝光塔者,肇自周灵王四十一年,西域阿育王之四十三年,育王深崇佛法,将入灭真身舍利八斛四斗,造八万四千宝塔……其在震旦者十有九,宝光其一也”。即是说,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阿育王,将释迦牟尼的舍利(遗骨)分葬于八万四千宝塔内。宝光塔是他在中国所造的十九座宝塔之一。经上所讲的,乃是佛经上关于阿育王造塔的传说,不足为据。